販售疾病

 「十年前,一家世界數一數二的大藥廠,默克(Merck)製藥廠深具企圖心的總裁亨利 賈斯登(Henry Gadsden)在年近退休時,告訴《財富》(Fortune)雜誌,他對公司的潛在市場只限於病患深感失望。賈斯登表示,他期望像青箭口香糖製造商一樣,也可以製藥給健康的人,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如此一來,默克藥廠才能「賣藥給每一個人」。三十年後,已故的亨利 賈斯登的美夢實現了。」

=節自”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一書=

  販售疾病的意思是:「讓沒生病的人認為自己生病了,或者讓沒有很健康的人認為自己病得很嚴重。」

  精神科醫師、製藥廠以及協助宣傳的公關公司非常了解這點,也非常深信這點所能帶來的利潤市場。

  不斷的透過各類的媒體的宣傳廣告及置入性廣告,將常見的生活問題(生氣、煩惱、不耐煩…等)解釋成精神疾病,並讓社會上各層界的人們擔心最新產生的「精神疾病」。以此方式將疾病視為商品來進行銷售是非常成功的策略,而因此能輕易達成最終目的:「因為你有病,所以你必須吃藥。」

  根據某位宣傳公關公司的專家表示:「在治療領域中,最容易進行心理狀況行銷的,就是焦慮和憂鬱,因為這些虛構出來的"毛病"幾乎沒有可以測出的生理症狀,因此可以任憑描述。」

  那些全球性的大藥廠,現在野心勃勃的把行銷策略瞄準所有健康的人。日常生活的情緒起伏化身為精神疾病,平凡無奇的抱怨變成可怕的病況,還有愈來愈多正常人被歸類為病患。這個市值五千億美金的製藥工業,以行銷活動開啟人類內心深處對死亡、衰老、疾病的恐懼,把身為人的定義徹底改變。這些世界性的大藥廠,已經無法滿足於僅僅賣藥給病人。現在只要告訴健康的人他們有病,就有極大利潤可圖,這已經是美國金融市場人盡皆知的事。
 
販賣疾病的這項策略非常的成功,精神科藥物的產業每分鐘進入戶頭的錢超過十五萬美金,大約四百九十幾萬新台幣。

然而,販賣疾病的計畫以及行動已經製造出了到處都是心理疾病的假象,那麼精神科醫師開出來的精神科藥物,有多安全呢?

  想知道你未曾發現的真相嗎?請參閱『精神失常的行銷術:我們都瘋了嗎?』

  更多真相在CCHR(公民人權)網站

  -生命不總是甜美的,但總是有方法可以改善的,並不需用藥物試圖掩蓋任何問題-

  藥品所產生之有害的、非蓄意的個別反應,請通報下面單位:

行政院衛生署

  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頁面下方有連絡方式)

  1-1 上市後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表 (中文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ycho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