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過動兒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現在被冠上「過動兒」病名的學童越來越多,家長與老師們通常直接把孩子送去看精神科並接受藥物治療。可是這類藥物其實對兒童的心智發展與心血管系統都是很具破壞性的。因此在國外有許多的專家學者提出許多關於過動症狀的成因以及非藥物的解決方法,目的就是要導正兒童藥物濫用的問題。

  過動症藥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了:血壓上升、心臟肌肉受損、生長減緩、腦神經系統傷害、藥物成癮、自殺衝動、情緒失常、強迫症等等。長期服用對於兒童身心皆有不良影響。在美國已有多起兒童懷疑因過動藥物致死的醫療糾紛。

  許多的醫療學者與教育專家主張過動症的成因其實並非現在精神科所主張的「大腦失調」理論。會造成兒童不當行為或過動的原因包括:過敏疾病、食品化學添加物(如色素與代糖)、過多甜食、睡眠不足、糖尿病、聽力不良、鉛中毒、腦部腫瘤等等眾多的生理問題。兒童若聽不懂課堂教學內容也會引發過動現象。另外,實際研究發現,過動兒童的智商平均高於一般兒童,有的兒童因具優異智商與豐富想像創造力,對於一般課程會感到極度無聊與無趣,因此被當作過動兒。現今社會上許多有成就的人士,小時候也是極度調皮搗蛋讓家長與老師頭痛得不得了的「過動兒」,只是那時候不流行這個病名而已。

  對於疑似有過動症狀的兒童,建議應該先找一位可信賴的小兒專科醫師做徹底的全身健康檢查,找出任何可能引發過動症狀或不當舉止的生理因素。同時了解孩童的學習狀況,另外安排適當的專業輔導或者資優教育。這些都是家長或者老師們可以嘗試的根本治療方法。美國一位研究兒童行為相當深入的專家 L.羅恩賀伯特在其著作中提到,對於易躁動的兒童可以讓他們玩肢體搏鬥的遊戲或運動(如柔道這類的活動),會有助於精神集中於現在時刻與現在環境,孩童將會逐漸沉穩下來。

  還要釐清的一點觀念是:過動兒童並非心智精神失常,他們的思考能力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更快。只是無法克制一些衝動情緒或動作。藥物也許能使他們麻木呆滯不動,讓家長或老師較輕鬆,但很可能也扼殺了其天份。這可能是件非常得不償失的事。
 (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psycho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報紙報導有一些資優生因為活潑好動而差點被當作過動兒送去治療吃藥。

  真是好險。但同時也令人想到,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天才兒童已經被歸類為「過動兒」,吃藥吃得連當普通人的機會也沒有了。

  「過動兒」的正式名稱是「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從這名稱就大概可以了解它所代表的問題。

  這個名詞近年來因為藥廠與精神治療機構的大力宣傳與「行銷」,已經廣為人知,被診斷為「過動兒」的人數也逐年不斷遽增。

  全台甚多的家長與老師們已逐漸習慣於將「問題學童」交由精神科醫師與藥物來處理,不再訴諸較辛苦與費心的教育輔導方式。

  關於過動兒的症狀與診斷,由於已經有太多的報導資料,我在此不再贅述。

  但是我要提出另一類觀點供大家參考。治療過動兒的典型藥物「利他林」,是一種與安非他命結構類似的中樞興奮劑。這類藥為何可以抑制過動症狀,確切原因不明,但是卻被證實有相當多而且危險的副作用。

  長期服用這類藥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與心肌損傷,以及有自殺想法。 至於「過動症」的原因,精神醫學始終相信是大腦結構或者生化失衡,提出各種假說理論,但是至今全無法證實。

  國外有一些心理學者、精神科與小兒科醫師們並不同意這種由藥廠主導的大腦生化失衡理論,也不贊同危險且盲目的藥物治療方式。

  他們試圖從許多其他不同方向探尋研究「過動」的真正原因,在過去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臨床成效與數據,我在此略為予以介紹:

  首先,過動症的兒童通常智能並無問題,而且經常優於一般同齡兒童。有些過動現象是因為學童對新奇事物有極高的興趣但對學校課程感到極度無聊或無趣而產生的。

  對於這類資優的「過動兒」,只要予以耐心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環境,就會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我曾經聽過廣播節目上一位家長向某「親子教育專家」說她的女兒上課時老是喜歡站著聽,但是功課都是名列前芧,這位「專家」竟然直接診斷這是過動症,催促警告這位家長一定要讓小朋友吃藥。

  這真是令人納悶的教育觀念,難道眼神茫然呆坐在教室裡會比有成就的未來更重要嗎?

  另外,根據眾多研究報告指出,兒童過動現象與食物過敏有很密切的關係。現在可以藉由精密的食物過敏原檢測來發現過動兒童對哪些食物有過敏反應。甜食也是許多過動症的主要元凶。

  家長應該從小孩的飲食中徹底剔除這些過敏食物與甜食。有些醫師報告高達 72%的過動兒經過數個月的過敏食物剔除療法之後,其症狀會完全消失。

  身體的疾病或者不適也會造成兒童過動現象。

  美國曾有個個案是一位學童在被精神科診斷為過動症並服藥三年後,才被小兒專科醫師診斷發現有腸阻塞現象,經過開刀治療過後,過動症狀也就完全消失了。

  兒童聽力若有問題也會產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現象。 著名的教育學者 L. 羅恩賀伯特在他的教育理論中提出,學習上的誤解與特定障礙會導致學童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躁動或者激動情緒。

  而且只要能發現其學習上的確實障礙並予以解決,過動症狀就會消失。

  以上這些資料希望能給過動兒的家長們一些指引與幫助,了解吃藥並非唯一的方法。也許家長們得花更多的苦心來照顧,但畢竟我們希望下一代的主人翁是富有創意與生命力的,而不是吃藥長大的「病患」。

  (作者薛智元是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psycho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仁康醫院內科醫師蘇熙文

  越來越常在行醫時聽到家長說:「我家的小朋友在學校靜不下來,無法專心,老師建議我帶他去看兒童心智科。」「我家的小孩有點好動,這樣算是過動兒嗎?」「過動兒」似乎在學齡兒童間越來越流行,只要上課不專心、不乖乖坐著,就有可能被冠上「過動兒」,但過動兒真的這麼多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就是俗稱的「過動症」,其實是精神科創造出來的疾病,在無充分的科學佐證下,僅僅根據一些表面症狀,他們就用「表決」的方式將其列入「精神失調診斷與統計手冊」中,並宣傳這是因為「腦部化學失衡」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必須服用藥物加以矯正。

  然而,美國公共衛生局署長曾提過,「過動症的病因仍然不明。」而且美國國家衛生院的一場專家會議下了一個結論:「我們沒有一個獨立又有效的測試來判斷過動症,沒有資料顯示過動症是由大腦失調造成的……在過動症的臨床研究及經驗數年後,我們對於造成過動症的原因仍只是猜測。」就連美國精神科學會主席史帝芬先生也於2005年6月27日在電視上公開承認:沒有任何實驗室數據可以證實或診斷這類所謂的「腦部化學失調」疾病。想想看,在成因不明的情況下所給的藥物,你放心嗎?更何況服用的人是我們疼愛的下一代。

  其實有很多因素會造成小孩表面的過動症狀,身體的疾病(例如感染、寄生蟲、腦瘤、頭部受傷、代謝疾病…等)、過敏、營養不均衡、過度攝取糖分、食品添加劑、環境毒素(農藥、水銀、鉛、錳)、睡眠不足、某些藥物、甚至是不曉得如何學習或是因為天賦聰穎而對學校課程感到無聊,都有可能使小孩表現出過動的現象。這些例子並不罕見,之前曾有學童因鼻竇炎坐立不安而被誤診為過動兒,在國外也曾有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小孩,在被發現有慢性腸阻塞並治療後,過動的現象就消失了。然而精神科醫師很少會做詳細的生理檢查,往往只憑表面症狀就給小孩貼上「過動兒」的標籤,然後投藥,這對小孩而言是不公平的。

  更可怕的是,精神科用來「治療」過動症的藥物其實都是屬於「類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安非他命毒品所有的副作用,它都可能會出現,其在腦部的作用與古柯鹼相同,其影響甚至遠超過古柯鹼。至於用興奮劑來「治療」過動症,其實只是利用其類似安非他命的副作用來使孩童暫時「精神較集中」與「安靜呆滯」而已。有人宣稱服用過動症藥物之後孩童功課會進步並且腦筋較靈活,這其實都只是興奮劑的作用,服用安非他命的人初期也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長期下來卻造成大腦嚴重受損,眼神越來越呆滯無光,生長發育也會受到抑制,其副作用還有失眠、痙攣、緊張、沮喪、想自殺。

  這類藥物自從問世以來一直爭議不斷,儘管精神科與藥廠都極力掩飾辯解,卻擋不住層出不窮的藥害報告與醫療糾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就在2005年7月1日發布公告警示全世界,過動症藥物會引發「精神病副作用」:幻覺、出現自殺想法、精神異常舉止、以及攻擊性暴力行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4年8月另外提出一份警告,指出過動症藥物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暈厥、胸痛、心律不整、心肌肥厚、動脈瓣膜異常等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暴斃。知名的小兒神經專科醫師佛列包德曼在協助鑑定死因的經驗中,就發現多名兒童因服用此類藥物而致死,事實上,加拿大衛生署已經因為有許多兒童突然死亡的案例報告而禁用數項過動症藥物了,美國政府也正在評估中。

  所以當一個小孩表現出令人不悅的過動行為時,我們該如何協助他呢?

  第一、找一位專業的非精神科醫師幫小孩做詳細的身體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絕不要貿然就給小孩服用精神科藥物。
  第二、調整小孩的飲食習慣,給予均衡營養,不要讓他攝取過多甜食。荷蘭的過動症研究中心發現,62%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小孩,在改變飲食習慣三星期後都有很顯著的行為改變。
  第三、安排小朋友參與一些體能活動。小朋友精力旺盛,如果可以安排一些特定時間,讓他們自由地跑跳、做運動,不但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消耗多餘精力,一舉兩得。
  第四、啟發小朋友的創造力。小孩其實是非常有創造力的,如果可以鼓勵他參與有創造力的活動,例如音樂、美術等藝術性活動,他自然會將創意用在正確的地方,而不是「調皮搗蛋」上。
  第五、看看孩子是否不知如何有效學習,然後尋求專業的老師及有效的學習技術,耐心地幫助孩子度過學習障礙。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及老師心中的寶,不要急著幫他貼上「過動兒」的標籤,用愛心和耐心找出真正的原因並導正它,並且因材施教,這才是過動兒童的真正良方,至少這樣做是安全的。

psycho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